解码南海筑牢蚊媒防控屏障的韧性密码
清晨7时30分,桂城街道夏西社区,500余名党员群众挥动镰刀铁锹,向废弃校园的卫生黑点发起总攻。这是8月16日南海区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的现场。当天,全区累计发动党员、干部约85万人次参与,其中本次行动新增3.2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,并新发动群众4.3万人。
近段时间,面对蚊媒传染病威胁,这场灭蚊攻坚战在南海全域持续升温。街坊用一句“你的积水倒咗未?”传递最接地气的提醒,老兵、大学生在一声吆喝中并肩清淤,村民自创“三步法”查遍房前屋后。“主人翁”意识催生的自觉行动、创新宣传激发的家园认同、科学方法固化的日常习惯,将集体的防控行动转化为守护家园的“肌肉记忆”,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筑牢健康基石。
从“要我防”到“我要防” 构筑坚实疫情防线
夜幕下的里水镇建星村,比平日多了几分忙碌。村民麦国兴领着村委会工作人员敲开汤燕朋家的门。“燕朋姨,检查积水啦!”麦国兴说。“兴姐带人来,放心查!瓶瓶罐罐都倒扣着呢!”汤燕朋笑着开门,配合检查宣传。
“自家的事自家办好”在社区里悄然传递、汇聚,拧成守护家园的强劲合力。在丹灶镇仙岗社区,黎叔在微信群一声招呼“老伙计们,村口荒地,今天收拾”,其他居民便扛着工具赶来。新市民同样视他乡为故乡,在狮山镇谭边社区,广西籍理发店老板陈良运穿梭在老旧楼宇之间,仔细清理花盆托盘、空调积水:“多清一处,街坊就少一分担心。”
有一份担当跨越年龄与身份。狮山镇乐安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江炽辉一声“若有战,召必回”,老兵们闻令而动,在楼道挥汗清障;大学生陆国伟顶着高温天气在天台上坚持:“越难,越脏,越要干!”
专业力量与公益组织的加入,让防线更牢固。菠萝救援队队员身背“烟炮”,在桂城街道桂园社区精准消杀;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感染科主任黄腊平,带领团队自制驱蚊香囊;西樵镇女企业家将崭新的纱窗安在单亲特困家庭窗上,用一扇扇“爱心纱窗”为困境家庭撑起安稳空间。
从“要我防”到“我要防”的转变,是南海激活基层一线高效组织动员力的缩影。这份人心凝聚与自觉行动,构筑起最温暖、最坚实的疫情防线。
创新传播防控知识 有温度易共鸣
“你的积水倒咗未?”一句粤语防蚊口诀,如同街坊间寻常问候,在南海的微信群和巷陌流传。如何破除信息壁垒与防疫疲劳?南海的秘诀是:用贴近生活的创新传播,将专业指令转化为有温度、易共鸣、好传播的文化符号,深化家园认同,为阻断蚊媒传播链注入持久动力。
创新让防控知识“破圈”。南海融媒发布的AI功夫短视频,将“1130”行动要诀融入飒爽招式;驱蚊版《卡路里》节奏醒神、“洗脑”传唱。更多本土化宣传的创新来自基层一线,如戏剧《驱蚊疫》被赞“有效有才有创意”;用《还珠格格》主题曲演绎的“七天七招”,让严肃知识瞬间趣味盎然。这些作品摆脱生硬说教,变得亲切、有趣、易记、愿分享,有效触达不同群体。
“专业+温情”让防控知识精细触达。在桂城街道灯湖社区,退休医护人员林惠巧化身“文明宣传员”。她手持电筒检查住户阳台并耐心讲解:“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都是蚊子传的,装纱窗、喷驱蚊水很关键”……她的话语让居民频频点头。
依托楼长、退休医护、党员等组成的社区文明宣传队伍,南海将专业防控与文明深度结合,实现“防蚊知识到家门、文明理念入人心”。业主们反馈:“以前总忘记倒水,是宣传员教我们‘每天翻一翻,每周换一换’”“现在邻里会互相提醒清扫楼道”……如今年,“邻里互督+文明共护”的氛围,正让健康文明成为社区新风尚。
青春力量延伸防控知识触角。九江镇璜矶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将防蚊知识编成顺口溜沿街传唱;狮山镇小塘仁德志愿服务队携手18名“河小青”,在孝德湖碧道清污保洁,向市民科普:“清理积水三天,就能阻断蚊子孳生。”
当防控知识借助乡音、创意、青春、专业与温情传递,便能穿透门户、直抵人心。它唤醒的不仅是防疫意识,更是深层的家园认同感,促使无数个体自觉成为防线的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