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明积极推动战新产业突围,勾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
战新产业聚势而起,智能制造蔚然成风,低碳园区迸发活力……
今年以来,高明正以“二次创业”的决心与魄力,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奋力突围,重塑产业筋骨,优化经济结构,勾勒出高明经济发展的新蓝图。
战新突围 空港机遇重塑产业格局
当前,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在高明专精特新湾,宝烽精工机械(广东)智能装备生产基地的部分车间已投入生产,数控机床精准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。这个从动工到封顶仅用200余天的项目,预计今年达产后年产值将达4亿元,成为“高明速度”的生动注脚。
在不远处,奥斯玛智能装备基地项目、耐锐智能工厂总部项目、豪斯特高端汽车零部件及电池包壳体生产制造等项目正加速建设、投产,勾勒出战新产业集群的雏形。
数据最具说服力:今年1月~7月,高明招商引资总额277.78亿元,工业项目投资额占比超80%,其中,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工业项目投资额近六成,项目涵盖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。
事实上,高明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诸多独特优势。
珠三角枢纽(广州新)机场的规划建设,为高明带来了历史性的区位红利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高效汇聚,为战新产业提供关键的要素支撑。
土地资源方面,高明的优势更为突出,相较于大湾区核心城市寸土寸金的现状,这里广阔的产业用地空间,能满足企业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全周期布局需求。
政策层面,从土地优惠、税收减免到研发补贴、人才倾斜,一套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体系已逐步完善。
当然,目前高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仍面临三重短板:传统产业占比过大,且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;创新基础薄弱;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。
破局之道已在布局。
在今年6月召开的高明区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,高明系统部署三大攻坚方向:构建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力争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;以润泽项目为牵引打造算力产业集群,抢占数字经济高地;通过“柔性引才”“人才地图”等举措破解人才难题。这种政府与市场协同、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思路,或将成为高明战新产业突围的关键。
焕新密码 传统制造智变升级
走进海天高明工厂的灌装车间,全封闭管道化体系和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令人印象深刻。作为全球酱油行业首个“灯塔工厂”,这里将传统酿造工艺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,从蒸煮到灌装实现零接触生产,物流环节的“黑灯仓库”更是实现全程无人操作。
溢达集团的无水染色技术堪称传统纺织业的“绿色革命”。这项历经十年研发的技术,构建了全新的非水介质染色体系,节水率达90%以上,被评定为 “国际领先”。今年初,该技术在新疆石河子纺织园实现商业化推广。
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这一点在传统产业转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对于高明而言,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“基本盘”,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直接关系到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广度和深度。
近年来,高明通过智改数转、绿色低碳、品牌升级等举措,推动“高明制造”向“高明智造”跨越。
截至2024年底,高明累计推动5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,占比达71.52%,打造了1家市级数字化转型牵引单位、5家数字工厂、15个数字化车间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。
不过,高明传统产业转型仍面临不少挑战:大型龙头企业转型积极且成效显著,但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、人才,转型步伐较缓;纺织、食品等产业转型路径清晰,但其他行业仍在探索转型方向;生产环节转型较快,但设计、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相对滞后。
如何破解这些结构性问题,是高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下一个课题。
园区再造 空间载体的三重升级
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,也是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空间载体。
高明工业园区的整治提升,正在经历一场从1.0版本“形态改造”到2.0版本“功能重塑”再到3.0版本“生态构建”的迭代升级。
这种“三步走”的升级路径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,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,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关键的空间载体。
高明直面园区发展中的短板,从低效用地盘活、基础设施升级、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入手,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和澎湃动能。
针对低效用地盘活,高明通过土地收储、企业腾退等方式,整合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。同时,鼓励企业进行“零增地”技改,通过提高容积率、建设多层厂房等方式,提高土地利用效率。
基础设施升级方面,高明加大资金投入,对园区的道路、水电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,满足了企业长远环保生产的需求。
营商环境优化是园区整治提升的关键一环。高明落实 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推行“容缺+承诺”、审批代办、巡回审批等服务模式,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。
在规划布局上,高明全力构建“一区两湾三城四带”的现代产业平台,打破了传统工业园区的行政壁垒,实现了产业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高效配置。
例如,总规划面积约1万亩的高明专精特新湾建设正如火如荼,目前已集聚了宜家、平谦、新宜、索斯科等知名外资企业,并吸引了晟阳、哈曼等一批新材料、装备制造等优质产业项目落户,为重塑高明产业形态、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今年1月~8月,专精特新湾共引进16个项目,投资总额68.6亿元,瞪羚企业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等企业占比近九成。
从战新产业的加速培育到传统产业的焕新升级,再到园区载体的迭代再造,高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日益清晰。
在“再造一个新金沙娱乐城 ”的征程中,高明持续优化创新生态、激发企业活力、提升空间效能,力争在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中实现跨越。